通识教育
 
 首页  中心简介  通知公告  新闻剪影  通识课程  通识讲堂  通识活动  制度建设 
 
 
部门新闻
· 关于征集科技、人文板块通识...
· 关于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尔...
· 关于编印通识教育课程手册的通知
· 2022-2023(2)学期“尔雅”...
· 关于公布2018年度通识教育核...
· 关于公布第二批通识课程“引...
· 关于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尔...
· 关于开展2018年度通识教育核...
· 关于公布科技板块通识教育课...
· 科技板块通识教育课程立项结...
 
  通识课程
当前位置: 首页>>通识课程>>人文素养与审美艺术>>正文
 

吾爱有兮——采访戏剧鉴赏毋丹老师

2021年11月02日 09:21  点击:[]

课程名称:戏剧鉴赏

授课学时:32学时

主讲教师:毋丹

所在板块:人文素养与审美艺术

课程简介:

本课程旨在通过讲解、赏析、学习、体验戏剧艺术的基本知识和经典作品,使学生从宏观上了解中西方戏剧发展史,深刻感知、领悟其鲜明的艺术风格,理解戏剧独特的表现形式,从而进一步掌握戏剧艺术的审美特征和鉴赏方法,以提升大学生人文艺术素养和戏剧鉴赏能力。

参考书目: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系列教材:戏剧鉴赏》,周秦,刘秀梅,张福海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

《中国戏曲通史》,张庚、郭汉城编,中国戏剧出版社,2017年。

采访与交流:

周四下午,心雅通识学会的小伙伴采访了毋丹老师,下面是采访的具体内容。

 


Q1:您觉得在您眼中戏剧是一门什么样的艺术?

A:可以说是一门非常特别的艺术,它像你摸不清楚的殿堂一样,当你在外面徘徊的时候你可能不知道它是怎么样的,你也许会把它想得很宏伟,也许会把它想得比较破败,但是当你推开门后,你会发现它可能跟你原本想象的都不一样,因为它是一门最贴近人的艺术。

 

你只有接近它时你才知道它是什么样的。

 

对,是的。

 

看起来很深奥的样子

 

(笑)

 

Q2:我看了一下您的课程大纲,有三部戏,分别是《牡丹亭》、《哈姆雷特》和中西文化相结合的《江南好人》。我们想问一下,我们接触戏曲一般有两种方式,第一个是阅读,还有一个是观看戏剧演出,问下您更喜欢或推荐我们采用哪一种方式去了解?

A:如果不是二选一的话,我觉得都需要,但如果一定要二选一,那我可能更偏向于去观看演出,刚才你也提到了大纲的设置,其实我自己是做古代戏曲的,西方的戏曲本来也不是我的专长,但既然叫戏剧鉴赏,那就不能只放戏曲,因为其实戏曲是戏剧的一个门类,是我们中国特有的一种成熟的戏剧样式,所以大纲做了这样三块的内容。那刚才提到《哈姆雷特》如果要去阅读,尤其是要去看译本的话,那我觉得还不如去看舞台上的演出,因为其实莎士比亚在文学上是有非常高的造诣,但是他自己当时成为了一个剧团的主持人,他其实也是更偏向于舞台的,你看这个剧本在舞台上的演绎更生动,书籍中很精髓的东西,在舞台上也可以展现出来,所以我更推荐。

 

就是那种演出可以给人更直观的想法。

 

对,然后我还有另一个推荐,就是看演出不要一直去看一个版本,就像我们在课上,《哈姆雷特》我们主要看的是英国皇家剧院的那个版本。但是我还会参照其他的版本,因为它们在同一个桥段,或者说同一个细节上的处理可能就有所不同,然后我们把它对比。就一个部分,对比不同的版本,然后大家来讨论,我们觉得哪个好。其实这个过程中你就会考虑到很多,比如作者的深意啊,或者说有没有一些暗示性的东西啊,或者说它呈现出来对于我们的受众来说到底怎么样的形式是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的。所以我觉得就是看也不要只看一个版本。

 

不是有一句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就是要看不同的东西来理解。

 

对,因为我们看到的表演它也是演员的再创造,也包含着他的理解了。

 

Q3:嗯,是的。因为我对您也有一些了解,我知道您一开始是对越剧比较感兴趣,然后又转而喜欢上了昆曲是吗?其实我本身也是属于少数对戏剧比较感兴趣的人,所以我就很好奇,老师你是怎么接触到戏曲的?

A:像你刚刚说的那样,我确实是从越剧开始的,开始迷上的,其实在我很小的时候并没有对戏曲这么感兴趣,是我外公外婆喜欢看越剧,但是我那时候也不怎么喜欢听,只是觉得那个服装很好看。(笑)以前浙江卫视每天都会演那个剧版的,外景版的,我觉得人又长的很好看,然后衣服也漂亮,那个声腔我当时没有特别大的感觉,但后来我外公外婆就离开我们家了,我也就没有再跟着看了。我自己是兰州人,西北人,我们平时很难接触到南方的剧种,但是到我上高中的时候,当时上海越剧院到我们那里去连演两天。因为我自己的表姨是那个乐队拉二胡的琴师,所以她就带我去了。我原来是对音乐比较感兴趣,又喜欢《红楼梦》,所以我当时只是因为这样就去看了,没想到就再也不能够放下,哈哈。

 

就是这样一个契机。

 

嗯,对,就是这样,就是从音乐和文学开始。

 

您一开始接触的是越剧,然后就到了昆曲您觉得这两个剧种,您更偏向于哪个,最后为什么又会喜欢上昆曲?

 

其实昆曲更多的像我的研究对象。因为我是做古代戏曲的,从明代开始,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声腔,然后喜欢昆曲,其实是到我大学参加了戏社,那个时候也主要是演越剧比较多,后来有一次偶然的机会,是学长推荐的,听了一段昆曲《牡丹亭》,我觉得好好听啊(笑),就自己去学了,所以是从声腔开始的,但是那个时候其实各个高校昆曲设的还是比较少。我后来就联系到杭州有一个大华曲社,他们在盖叫天故居附近活动,然后他们非常热心地给我推荐了一些曲子,后来我就去买过来,等到我在浙大读研的时候,我那时候还不知道浙大有曲社,有一天去图书馆自习,我就听到有那个吹笛子的声音,跟着那个声音找啊找啊,找到一个会议室,他们在活动,然后我就加入了,从那时候开始研习。关于这两个剧种的偏向,我觉得没有说一定要喜欢哪一个,一定要挑一个什么,就像平常在研习的两种乐器,古琴和古筝,他们是有不同性格的乐器,我就很喜欢拿它们去跟我喜欢的昆曲和越剧比,古筝更像越剧,他明丽一些,然后也可能更能吸引人的注意,但是古琴和昆曲就更像,它更像内省,更适合你自己去排遣一些心里的东西,觉得都是各有千秋吧。

 

Q4:好的,现在有一些网络的流行词,比如说好的结局,我们叫它happy ending,就是he,然后坏结局的话,叫bad ending,就是be,然后还有一些人在追剧的时候,他们会倡导那种be美学,就是比较喜欢那种悲剧结尾的东西。那么我想问一下您是怎么看待戏剧中的悲剧和喜剧?

A:我觉得你这个问题问的很好,而且非常有典型性。其实平时很多人观念里觉得你刚才说的he就是喜剧,然后be就是悲剧,对吧?但其实在戏剧的概念不是这样的,他不是简单的用结尾去判断的,因为悲喜剧这个概念最早来自于古希腊,就是古希腊戏剧。古希腊悲剧的悲剧它讲求的是么东西呢,一定要有一个悲剧主人公,这个主人公一定要集合所有的优秀品质,就是非常好的一个人,这个人会遭受许多的不幸,这些不幸是他旁边很多人想避免的,但永远没有办法摆脱的一种命运,最后,他一定会遭受那个不幸,然后使人产生怜悯,从而得到心灵的净化,这个是亚里士多德给的一个定义。所以说呢,其实在西方人的观念中,戏剧的地位还是蛮高的,因为上升到哲学高度了,所以说会认为悲剧会有一种崇高的美。但是古希腊戏剧中的喜剧,他不是说结局是好的就是好的,他的喜剧是什么呢,是那种有一点讽刺意味的幽默剧,他演出的那个效果是比较令人发笑的,而不是看结尾的。所以说就有一个问题来了,如果我们用这个方式去界定悲喜剧的话,中国是没有悲剧的。最后都是大团圆了,除了像桃花扇这样的。但是说中国戏曲没有悲剧,我觉得这样有点有失公允。因为亚里士多德说的这个,希望悲剧主人公引起你的怜悯从而达到心灵净化,但是我们虽然结局是团圆的,可是我们中间的过程,已经让你进化了,是吧?我觉得这是不同地区的戏剧样式它不一样的风格。那再到我们刚才说的这个,电视剧有人喜欢那个be是吧?是不是他们的这个看法就会像这个古希腊悲剧的看法,觉得悲剧更能够震撼人的心灵。

 

嗯,说到悲喜剧这个东西,之前有人评论说喜剧的内核是悲剧,然后我想是不是就像您说的这种?

 

啊,就是刚才那种讽刺意味吗,是的。

 

Q5:关于课程《江南好人》是一个新型的越剧,改编自《四川好人》,它算是一种中西方的融合,也算是一种戏剧的创新。老师我想问一下您对于戏曲创新有什么看法?

A:我作为一个戏迷和作为一个学者,我对这个创新的尺度是不一样的。我作为一个戏迷的时候,因为我有自己的喜好,所以创新尺度特别大,完全没有戏曲韵味的那种,我个人可能就没有那么的喜欢,就像《江南好人》,虽然我以它为契机来讨论中西方融合的问题,但是我自己去看过一次,就不想再看第二次了,这是作为戏迷。但是如果作为一个研究者的话,我就尺度会非常地大。因为在我看来,你从明代到现在,哪怕是鼎盛的时期,哪怕我们现在认为最佳典雅的昆曲,也是当时从不入流的南戏开始,刚开始的时候大家也骂声一片,但是如果没有这样一遍遍的创新,那它哪来呢?是吧。哪怕现在有些人一边说你们创新是不对的,一边说我要尊敬那个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他是国剧改良的先驱啊。所以这个创新,我觉得一定是需要过程的,但是呢,有尝试就会有失败,所以你需要允许它的失败,那我个人的看法是有时候他们做的可能是个人不能接受,随它去好了,如果它真的不好的话,过十几年它就不会演了是吧?

 

就是那种好的创新,慢慢地会有人会接受他。

 

是,然后为什么选这部戏剧呢?它很典型,《四川好人》的作者布莱希特,他是世界三大戏剧表演体系之一,就是布式体系,表演它这个团体就是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它不仅仅是越剧团里的佼佼者,也可以说是全国的戏曲院团里面创新走在最前面的,所以就是用他们来做这个实验,我觉得是有一定典型性,而且还有一个很神奇的现象,我自己不是不喜欢看吗?但是我在剧场里面的时候,我真的听到有些人由衷地说“好好看,下次还要去。”所以说它会有一些人接受,那我更感兴趣的,是这样的一种现象,它中间有哪一些东西能留下来,或者有哪些东西,它确实是不适合的,或者它只适合去评奖,不适合大众,就这个我觉得是可以跟大家讨论的东西。

 

Q6:因为它是一种新型的越剧,现在很多人对戏剧这方面没有什么了解,也没有特别多的关注,您觉得该怎么样去推广?

A:我个人的意见,就是保留本真的同时降低门槛,就是很多时候我们也看到现在有些旧戏新编,或者说新排的戏,主创人员真的是良苦用心,他们为了去迎合现代人的口味,然后在里面加许多特别格格不入的现代元素,比如说一些网络用语,我之前看过一个,鞍山黄梅剧院拍了一个《薛郎归》我觉得是瑕不掩瑜啊,如果把这些删了,还是挺不错的。《薛郎归》是用现代的意识去看古代的薛平贵和王宝钏的故事,别的那些形式都很新颖,尤其是立意揭示的特别好,但是在我快要看哭的时候,他突然唱了《因为爱情》,演完之后,主创人员跟观众对话40分钟,很多观众提出来认为这里不太好,然后主创人员非常坚持,他们说是好的,说更能够贴近青年观众,但是当时我看到的现场的情况,没有什么白头发,因为那个是实验性质的,所以它不是卖票的,就是公众号上预约的,本来针对的群体相对年轻,反正我看了一片都没有老年人,其实一定程度上已经代表了年轻观众的心声了,看来大家还是不是很喜欢。所以我觉得现在很多时候说这个需要推广了什么的,只是我们一般人跟这个戏曲之间缺少一个勾连的机会,就是很多时候你没有机会接触,然后一旦有机会接触都是怎么样的呢?听说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是吧(笑),好高大上啊,进课堂啊,就是你会觉得离自己的生活很远,但其实戏曲起源于民间,又有娱乐性,有商业性,它怎么能很远呢。我是觉得我们现在有时候吧,门槛拔的太高了,但是放低了之后,我希望做到的是,你这个门槛跨进来,你让我看到的真的是好东西,而不是让我进来之后又看到的是乱七八糟的东西,那不如不进来。

 

Q7:因为您是偏向古代戏曲多一点,我们想让您安利一个戏剧的话,您会安利哪一个?

A:读剧本还是看演出?

 

都可以。

 

如果说要舞台和剧本都好的,那肯定是《牡丹亭》。咱们大学生去看会好一些,但是也不排除有些同学看看觉得很没有意思,所以我再推荐一个戏剧作品,叫《白罗衫》,是江苏省昆剧团的,这个戏真不错,它是很神奇的,那个剧本很不太好,甚至连他的作者即剧作家的名字已经不知道了,是一个佚名的作品,留下来的也是不全的本子。它怎么留下来的呢?用折子戏留下来的,所以一直演的是一个串本,那本来是一个挺不起眼的作品,但是在一二十年前石小梅老师用这部戏去评了梅花奖,他们的编剧很不错,把它很凝练地编成了四折,元杂剧的那种结构,很紧凑。这个戏就有起伏,有戏剧性,又有内心挣扎,所以我觉得还不错,而且男女同学都适合,因为男同学好多不爱看那个谈恋爱的戏(笑)这是一个公案剧,但是又涉及到一些很深刻的人性的东西,我觉得还不错。

上一条:“时光知味,岁月沉香”——采访”沟通与写作”吴智斌老师 下一条:人文素养与审美艺术·课程资源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浙江财经大学  通识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