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
 
 首页  中心简介  通知公告  新闻剪影  通识课程  通识讲堂  通识活动  制度建设 
 
 
部门新闻
· 关于征集科技、人文板块通识...
· 关于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尔...
· 关于编印通识教育课程手册的通知
· 2022-2023(2)学期“尔雅”...
· 关于公布2018年度通识教育核...
· 关于公布第二批通识课程“引...
· 关于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尔...
· 关于开展2018年度通识教育核...
· 关于公布科技板块通识教育课...
· 科技板块通识教育课程立项结...
 
  通识课程
当前位置: 首页>>通识课程>>管理智慧与创新创业>>正文
 

通识采访|采访《高效能沟通艺术》唐春晖老师

2021年11月17日 11:13  点击:[]

说明: 微信图片_20211112182527

课程名称: 高效能沟通艺术

课程负责人:唐春晖

所在板块:管理智慧与创新创业模块

选用教材:罗纳德·阿德勒等《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世界图书出版社,2015

课程介绍:高效沟通是所有专业学生都应具备的基础性技能。作为一门技能性非常强的课程,《高能沟通艺术》这一课程的根本目标并非使学生掌握最新的沟通前沿理论,而是通过学生在系统学习沟通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沟通技巧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沟通理念、检讨并纠正自身在日常沟通过程中的行为、技能和方法,最终具备高效能沟通的能力。

 

采访目的:在社交盛行的当代,拥有高效沟通能力成为了个人的加分项,高效能沟通艺术无疑立足于学生们的社交需求之上。为了深入了解这门课程,我们采访了这门课程的主要负责人唐春晖老师。

 

个人简介:唐春晖老师,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5年毕业于辽宁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获管理学博士学位。2018-2019年获国家留基委资助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那香槟分校访学一年。主要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与战略管理、企业国际化与绩效,企业升级战略及机制。已在《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经济管理》、《中国工业经济》、《中国软科学》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三项。

 

Q1:唐老师您好,我们了解到您的课程教学里包含许多实训项目,您认为其中最有意思、最有意义的是?

 

A:我的学生们都说选修这门课程的人,不能有社交恐惧症,最好是有社交牛逼症(笑)。因为我要求学生在课程中认识一个朋友。对于学生来讲,让他们去主动结识新朋友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为了帮助大家迈出交友的第一步,我安排了破冰游戏,在第一节课上给每个学生发一张罗列着各类特征的A4纸,比如说左撇子,有驾照等等,同学们需要找到符合纸上某个特征的人,向他提问关于这一特征的小故事,然后请他在纸上签名。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交友实际上是非常感兴趣的,只是往往迫于羞耻感而难以迈出课堂交友的第一步,而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们会发现认识新朋友远没有想象当中那么尴尬。这其实就是我觉得蛮有意思的一个活动。另外我还听说一些学生在组织第一次社团活动的时候,也用到了这个破冰游戏,效果很不错。

 

Q2:课程分为“看入人里”、“看出人外”和“看人之间”三个模块,是否有提示我们想要与他人沟通需要先做好自己的寓意在其中呢?

 

A:对。因为假如我们没办法跟自己和平相处,也就难以跟周围人相处,更不用说建立亲密关系。我们的课程引导学生完善自我认知,完成从认识自我到接纳自我的流程。在完善自我认识的前提下,教导学生们自愿向周围人勇敢地展现真实的自我,努力做更好的自己。但是在此之前不能忘记先明确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虽然自我成长是一个人一辈子的事情,不是通过几节课程就能完成的,但我希望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都树立起自我成长的意识。

 

Q3:从古到今许多人都很讲究说话的艺术,甚至特意修习话术,它与我们的课程传授的都是“说”,我们这门课和传统的话术有何区别呢?

 

A: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话术,更多的是在商业领域或者说是销售领域中运用,什么场面该说什么话,基本上都是雷同的套路。而我们的高效沟通却需要建立在人与人之间已有的关系之上,即沟通更重视建立彼此信任的亲密关系。人与人之间有许多差异,我们专业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成长的环境不同、背景不同,所以在沟通过程当中,要想做到完全理解彼此,实际上是一件非常非常难的事情,这也是沟通当中最大的障碍。话术与沟通艺术的不同之处,正在于是否解决这一根本性的问题。我们的课程强调换位思考,强调彼此尊重,强调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理解观点差异和情感差异。即便我们之间是有差异的,但是我可以接受你的观点,认为你的观点同样有存在的理由。

采访者:就像伏尔泰说的“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唐老师:对对(笑),这是我们做到包容差异性的前提。

 

Q4:高效沟通艺术是一件非常实用的工具,可运用的范围和对象都很广,您对同学们如何去运用好它有什么建议吗?

 

A:很多同学在学习、工作、生活当中都会碰到沟通方面的问题。首先我想说同学们不能完全寄希望于这个课程,错觉一个学期八次课就能让自己的沟通能力完成质的提升。这种高的期望确实是课程难以达到的。但我们也不是一无所获,通过这个课程,我们可以做到的是结合学习到的知识去反思生活,比如想一想在和别人的沟通当中是否可以用到老师课上讲的某些沟通的理念。我们首先要具备提升自我的意识,主动去寻找沟通当中出现的问题,然后在实践中不断地锻炼自己,学着用正确的理念和正确的方式去处理问题。

采访者:高效沟通有三个原则,第一个是谈论行为,而不要谈论个性,就是就事论事,第二个是明确过程,要先把沟通的内容表达清楚。第三个就是聆听,做最好的倾听者。

唐老师:嗯。谈话的艺术是听与被听的艺术。聆听者在谈话中给出积极的反应,向对方展露出你愿意了解他的姿态,即使你可能无法理解对方的想法,你的良好态度也可以决定沟通的顺利进行。

 

Q5:对于课后想更深入了解学习高效沟通艺术的同学,您有什么推荐阅读的书目吗?

 

A:这里推荐两本书,一本是科里·帕特森的《关键对话:如何高效能沟通》(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出版);一本是马歇尔·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华夏出版社2013出版)。

 

Q6:我们的教学手段中涉及到网络互动,但是很多人在网络中的表现其实是和他在与人面对面沟通时的表现是不一样的,这点您怎么看?

 

A:媒介沟通这部分一般交给学生作报告,我结合学生的报告简单说说。社交媒体沟通,并不同于以往做出的消极预测,我们原本以为它们可能会疏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实际上,社交媒体对人们,至少对大学生来讲,反而拓宽了人际交往的宽度、渠道,使他们的交往半径变得更大,他们觉得通过社交媒介交友甚至能够提高人际交往的质量,这些都是我的学生给我的反馈。那么到底人们在社交媒体当中,有没有刻意的去塑造一种网络形象、网络“人设”呢?学生的报告给出了答案:有,但是基本上偏正面。人们会掩盖自己的缺觉缺陷,从而营造一些更正面积极的形象,但是此类形象大多数只展示给不熟悉的人,对于家人、同学、朋友,这个网络形象基本上和原本的样子一致。除此之外网络上还有一些特别虚假的形象存在,比方说我们打开社交媒体,看到的都是帅哥美女、生活幸福的人,这些过于完美的网络形象的泛滥会导致普通人产生认识偏差和自卑情绪。我个人认为一个人不能过于依赖社交媒体,即使它拓展了我们的交际空间,我们也要更重视面对面的沟通,因为面对面是真实情感的流露。而网络上的朋友也许会在你哭诉的时候发一大串大哭的表情过来,实际上却并不把你的伤心当回事,这种朋友并不可靠。

 

Q7:完整的沟通过程包括:信息发送、接收、反馈,若是在发送信息后,一直得不到反馈信息的话,该怎么处理呢?

 

A:我们从三个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第一点,表述是否清楚?当信息接收者不明白你的意思时,也就不知道如何反馈信息;第二点,对方是否意识到反馈信息的重要性?如果对方没有意识到反馈信息的重要性,大概率会出现得不到回复的情况,这也与我们是否选择了正确的媒介来传达信息挂钩;第三点,在确认前两点无误的前提下,若对方仍然不给出反馈,我们应该仔细思考对方是否出于不赞同或者不愿意配合的心理而刻意采取不回复这种较为消极的手段来处理此事,面对此种情境,最好的解决方法是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努力了解对方内心的想法。做到以上三点的话,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采访者:谢谢老师!

 

总结:在与唐老师短暂的交流中,我们已经能体会到高效能沟通艺术的魅力。沟通是情绪的转移,是信息的互动。掌握沟通艺术,也是提升自我之道。

 

 

上一条:浙江财经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学生手册 下一条:管理智慧与创新创业·课程资源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浙江财经大学  通识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