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新培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要求,着力打造优而精的高水平通识课,心雅通识学会特别邀请到深耕通识教育领域的崔霞老师,开展了一场深度访谈。
教师简介:
崔霞,浙江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中国诗词艺术、中国古代散文、中国传统文化等。
入校以来,共主讲本科生“中国古代文学”、“唐诗宋词研读”、“中国文化通论”、“《史记》选读”、“经典阅读”、“沟通与写作”、“大学语文”和研究生“中华文化与传播”“中华经典诗词艺术”“《史记》研读”等10余门不同课程,曾被评为“嘉陵杯·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优秀指导老师、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江财经大学“教坛新秀”、“教学优秀奖”、“优秀教师”、“师德先进个人”、“三育人先进个人”、思政示范导师等,先后荣获“浙江省思政课程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浙江省高校教师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等省级、校级教学比赛类奖项共20余项。目前主持完成浙江省哲学社科项目1项,浙江省教育厅项目3项,出版著作3部,合编教材4部,公开发表专业学术论文数十篇。自为人师者后,即立志执“教书”之手,与“育人”偕老,愿与学生共享“一直在路上”,有诗有远方的世界。

课程简介:
“唐诗宋词研读”为全校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对象为本校选修各专业学生。课程立足于唐诗宋词等经典文本,注重专题研讨,由作品入手带动学生品鉴与创作,从语言艺术、审美艺术、环境艺术、政治艺术、情感艺术、生活艺术、人生艺术等多层面多角度引导学生探讨中国古代诗词的“诗性”特征及其现代价值。设置不同人文母题的解读探讨,驱动学生从古典诗词中汲取精神养料,为己所用,古今融通,推陈出新,使学生能理解并熟练运用基本的诗词作品鉴赏方法和基础理论领略诗词的艺术魅力,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并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与审美能力。
采访与交流:
1.通识课如何兼容通识性、专业性和趣味性?学生对通识课除了广博知识的需求外,往往希望课程的趣味性,但是过于讲求趣味的话容易使得知识讲授更趋于浅薄,这方面如何平衡比较好?
当今社会,大多数人可能会太过执着于追求物质或功利等,诗词貌似离这些比较远,但实际上在中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内,写诗填词,尤其是诗歌,乃是文人士子们最重要的安身立命之本。但不管怎样,吟诗作词从本质上还是区别于一般的谋利之道,她既是高雅的、艺术的、美丽的,又是通俗的、生活的、日常的。至今诗词已经流传几千年了,始终长盛不衰,充分证明她有超乎寻常的强大生命力,而且还在不断吸引着我们靠近她、亲近她。
你们提到如何兼顾课程的通识性、专业性和趣味性?这个我压根就不觉得是问题。因为这门课最以“人”为本,天然地完美地兼具了你们说的这三性。万千境遇诗中见,数百瑰色词中来。真的不需要任何刻意,我们就可以从诗词中见自己、见世界、见未来。仔细想想,是不是所有晨昏物候、四季风云、爱恨情仇、朝代更迭、历史变幻、人世浮沉等等,无一不在诗词中,也无一不被诗词化了呢?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将诗词看成是高不可攀、难以触摸的“阳春白雪”,在那方天地里明明还有非常接地气、烟火味十足的“下里巴人”啊!而诗词之所以会成为同学们愿意搁在心上时不时望一望的“白月光”,就是因为她本身就雅俗兼顾,古今相通,没有什么年龄、性别、地域、知识水平等等的限制。你想要雅,她可以极雅;想要俗,她也可以极俗。
说到趣味性,你们不觉得诗词本身也好,写诗词的作者也罢,都是非常有意思的吗?比如,苏轼就把日子活得有滋有味又高级雅致。对他而言,真的是无时不乐,无事不欢。余秋雨曾经说苏轼是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余光中也说如果要出去旅行,就找苏轼。因为他是一个很好的朋友,一个非常有趣的人。苏轼这人活得特别实在和通透,他“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虽然“一肚子不合时宜”,但总能自得自洽,把儒释道三家巧融会贯通,给中国自古至今的文人确立了一个理想的人生范式。不客气地说,苏轼这一生不是被贬谪,就是在被贬谪的路上。但他坚韧强悍,又豁达乐观,幽默风趣,总能够在落魄的处境中看到最光明的、有希望的那一面,还特别擅长挖掘别人看不到的乐趣,然后尽情享受。苏轼曾自嘲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种即使在人生最低谷还能够活出自己的洒脱恣肆,笑看风云跌宕,只管自娱自乐的精神,就是我们当下最需要的人生智慧。读他的作品,无论诗词文赋,都绝对能够获得这样一种人生感悟,从而让我们也拥有抵挡一切不如意的万能法宝。真的,苏轼是一位多么有才、多么会玩的人啊!他把自己一波三折的人生,活成了大家都欣羡不已的“趣味人生”。凡他所见,无论美文、美食、美景、美事、美人……没有一样是他不喜欢的,也没有一样是他写不好的,可见他是多么热爱生活啊!
对于“唐诗宋词研读”课,我有这个自信放言:但凡来上了课的同学,我就能让他/她觉得来有所得,来有所获,绝对不会被辜负。因为我一直在努力,而且也确实在进步,哈哈!现在我会更多地把诗意化、理想化和日常化、世俗化的东西直接融入课堂。其实这门课有部分设计的是专题讲解,其中有关于“诗词与音乐”“诗词与爱情”“诗词与民俗”“诗词与山水”“诗词与科举”等等不同专题,是不是感觉挺有意思的?除了专题之外,我课上会设置互动式作业,比如让同学们用画画的形式展现一首诗,或者通过角色扮演再现诗词意境,或者拍摄学校景色配上切题的诗词句子,或者将某诗词改写成情景短剧等等,我自己也绞尽脑汁想教给大家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所以我会教同学们吟唱古诗词、现场开派对、举行趣味飞花令等等,把课堂变成可以玩、可以很好地玩、可以很高级地玩的地方。毕竟有时候读书,尤其是读古诗词作品,难免会有些枯燥乏味,但通过这样自由灵活,可以让大家结合专业所长或者自己喜好去完成作业、走进诗词的方式,会让大家对诗词的兴趣被激发出来或者比原来更加浓厚。这也是我最希望自己能够做到的:在诗词的世界里,同乐。

2.如何更好地照顾到不同专业的同学?
提到照顾专业不同的学生,我觉得这是不冲突的!专业跟文学、趣味等等完全可以共存。诗词之美是要走出去才能体会得更加真切更加到位的,我们需要走到生活场景中、走到大自然、走到风花雪月里去的。就如我之前说的,我会鼓励大家结合自己的专业,比如网络媒体、摄影、数学统计之类的同学搜集和自己专业有关的诗词作品,在课堂上以自己的方式与同学们分享。同学们非常喜欢这种方式,尤其是有一技之长的孩子。有同学带着吉他、二胡来课堂上表演诗词吟诵,有同学用影像记录下自己的日常生活,也有部分文采不凡的同学将自己原创的诗词作品带来共享……我觉得这样的过程就和从前文人的雅集一样,大家都很享受,并且会相互成全和彼此成就。当然,毕竟诗词这种纯文学性的作品,难免有些同学不是很感兴趣,我觉得没有关系啊,只要你有想学的兴趣,那就值得好好珍惜,我把自己课堂上每一位同学都视作宝藏男孩和宝藏女孩,他们每一位都是来带给我快乐的,而我也想带着他们一起快乐。我始终相信,学习诗词,经过磨合期之后,一定会迎来甜蜜的热恋期,然后,终生相爱。即便有的同学可能一开始兴趣不是那么浓,现在的我有信心让他上课之后会更愿意接近诗词,某种程度上,品读诗词就是在和古人谈一场恋爱,而且是希望能够步入婚姻的恋爱,哈哈。你们不觉得研读诗词就是最好的把“有趣的灵魂”和“好看的皮囊”合二为一的事吗?

3.您的课程在同学们之中获得了非常好的反响,那么您认为您带给同学们最主要的帮助是什么呢?
带给学生什么?不太好说。不过我想,可能我多多少少还是帮大家保有一种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好好做梦的能力和欲望吧!对可能苟且的现实世界多一份浪漫向往,对过于诗意的理想世界多一份清醒自持,这是我自己一直主张的。其实我上课一直是很开心的,自己现实生活中所缺少的那部分经常能在课堂上得到最大的弥合与满足。为人师者必须做到的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自己。我个人感觉,科研更多的是成就自己,而教学更多的是成就他人。教学是这世界上最无私的,最能够真正实践助人为乐的工作,这可是把自己所拥有的最大程度毫无保留送出去以成就更好的他者,渡人渡己的事情啊!毕竟诗词不像炒股,是输是赢立马可见,这可真的是只能如庄子所言:无用之用是为大用,是需要耳濡目染的。在漫长的时间尺度上,在广袤的空间维度里,我们借助诗词和形形色色的古人打交道,通过穿越式的共情,去学谈情说爱,学饮食料理、学旅游打卡,去看春花秋月,去赏人间冷暖,去品家国情怀,这是多么有意思的事情啊!
我碰到过非常非常喜欢诗词的孩子,不同专业的,如金融专业的韦章义、会计专业的李叶颂、摄影专业的赵习策、法学专业的何远、文学专业的张子浩同学等等,不少同学都会自己写诗,还常常发微信和我交流,诗词是真的成为了他们的必需品。韦同学曾经写信说“唐诗宋词研读课满足了我一切的美好想象”,真的深深感动和激励了我。张子浩同学经常写学校的春花夏荷秋叶冬雪和大白鹅,还有钱塘江的潮、霞与桥,他现在去西部支教又用诗词记录着西部的生活,我经常默默欣赏着这些个热爱着生活也被生活热爱着的孩子。说实话,我们人,一旦心中有了诗词,这个世界就会变得非常的有意思,哪哪都有美可以发现和记录,哪哪都能找到共鸣点,这样就会始终觉得路漫漫其修远,但自己不是一个人在前行。现在这世界需要一点自娱自乐的精神,人要好好地活在当下,就要经常往前望一望,再往后看一看,这样人生才会过得充实、幸福、完整。
喜欢诗词的人都有一颗玲珑剔透的心,学习诗词越久,你越会发现这其实是一种享受。若有诗词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不一定非强求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会写诗填词,这原本也是不可能的,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让自己保持活跃的激荡的心,不觉得很美很有必要吗?反正我在课堂上已经放飞自我了,我希望同学们也能够放飞自我。钱塘江的潮涨了,八曲桥的荷开了,樱花开了又败了,蒹葭青了又白了,都可以去欣赏去记录,可以用诗词的方式,也可以用诗词之外的任何方式,随性就好。文学本来也是没有边界、没有限制,随心就好。
对了,诗词其实会持续地唤醒每一个生命,而诗词教学也激发出了一个不一样的我。因为要想让同学们积极参与课堂,身为老师的我自然更应以身作则,所以我在课堂上真的是使出了浑身解数,说学逗唱演,十八般武器统统上阵,想方设法调动大家,也调动自己,让课堂更加灵动和激情,更加奔放和自由。当然,诗词真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我所能做的就是尽量有声有色地帮助同学们慢慢去体验、感知、吸收和消化。总之,我不能辜负古代那么美的诗词和文人构筑出来的绝妙世界,也真心希望同学们能够跟我一起沉浸其中,一起来做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