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帮助通识课程的开展,让同学们认识通识课的意义,激发上课兴趣,提升学生选课效率和老师上课效率。通识教育中心邀请公共管理学院黄莉老师接受采访,让同学们对通识课拥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中国建造数智转型》
板块归属:科学精神与技术进步
课程围绕“中国建造数智转型”系统讲授中国建造的发展历程、智能建造技术如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5G、BIM技术等前沿技术,重点关注前沿智能建造技术在建筑建造中的应用,以理论讲授、案例教学、小组研讨为主要手段,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智能建造技术与智能建造管理等前沿领域,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培育。
教师介绍:
黄莉,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土木工程博士,具有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BIM建模师师资(一级)执业资格。主持省级一流“金课”项目3项,学评教成绩一直位列学院前列,具备良好的教学经验,获浙江财经大学首届教学新秀奖。

采访与交流:
1.《中国建造数智转型》作为通识教育课程,与工程类专业课程的授课在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上会有哪些不同?
专业课与通识课两者的目标是有差异的。专业课目标更多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相应素养。而通识课的目标更多是想让学生去补充一些常识性的建筑或者建造的知识以及弥补文科类学校关于工科类知识的欠缺。针对通识课的教学目标,《中国建造数智转型》在课程内容和教学设计上都做出了很大的改进。
在教学内容上,这门课既有一定的工程专业性知识,又涉及从古到今的建造技术变化、建筑的演变以及建筑所体现的文化等人文知识等。同时在传授知识和运用的过程中会使用一些利于学生理解的方法,或是通过一些典型案例的展示,让学生更易于理解专业性知识。
2.本课程在教学中采取了翻转课堂和研讨式教学,对课程教学效果起到很大帮助,这一过程中是否遇到什么困难?您是如何化解的?
通识课的翻转与专业课会有些不一样,比如专业课会在课前学习知识点视频,但是通识课更多的是推荐多种形式的相关读物,不会太聚焦在专业知识点上,但是鼓励大家去自主探索。所有的课程在教学中都会遇见一些问题。因为本门课程内容较多,在讲述完基础性知识之后,以课程教学专题的形式开展。面对选课专业差异大的问题,我会鼓励学生随时交流询问。
3.基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智能建造是我国作为基建强国的必然趋势,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力被机械代替,不少人陷入了“就业难”的问题,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高校工程教育未来人才培养方向又是什么?
我首先非常肯定这个问题的价值。“每个时代都在转型”,如今向机械化、工业化转型,又加上有信息化加持。确实应该看到随着科技的发展建造技术亟需更新,经济形势下行,就业率明显降低的现象,所以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已有提及利用智能建造等课程适应时代对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但人工智能无论如何发展,都取代不了人类的情感、人性和爱。同学们顺应人工智能的发展,增强自身竞争力,抓住机遇,实现自身的发展和飞跃。回到这门通识课上,它的初心是向同学们普及日常建筑工程知识。同时,建筑这一物质载体代表着我们对文化的传承,我也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能与同学们一起了解、探讨建筑这个大领域的前世今生。

4.小组汇报讨论中,可能存在一些不积极或者搭便车的同学,您是如何引导他们参与课堂互动的?
我发现确实有的同学比较内向,上课不愿意主动发言,但还是有想法的。所以我通常用雨课堂点名,用俏皮的话术“那我们来抽取一个幸运儿/倒霉蛋”鼓励学生发言;同时也鼓励同学们多多交流沟通。对于“搭便车”现象,可能是所有课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加客观公平的评价,在小组作业中,我让同学们自愿组队并填写分工表,并让组内进行互相评价打分,采用师生共同评价的方式,尽量对工作成果做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评价。

5.我相信黄老师设计的精彩课程一定会得到不少同学的喜爱。对于他们,您有什么话想要对他们讲?您可以推荐一些相关期刊著作吗?
课程刚开设2学期,个人觉得课程设计的精彩处是开展的研讨,如第一学期探讨的是“去月球打灰”,刚好那个时间学界正在讨论“去月球打灰”——星球建造的话题。通过提前给学生们摄推送相关资料,鼓励学生们发挥自己的想象,结合现有知识一起来讲讲,课堂既“好玩儿”又促进了学生们的自主探索。
《人工智能导论》《智能建造导论》《土木工程概论》《建筑学概论》,这几本虽是专业书但浅显易懂,是一些有意思的科普读物。黄老师还着重推荐央视做的视频《大国工匠》《大国建造》等,生动、直观、有趣、更易产生共鸣,也方便老师教学。希望同学们在看到技术进步和产生自豪感的同时,也要看到还有待进步的地方,形成一个全面科学的认知。
这门课开设了2个学期,都会有学生发邮件来询问非工程专业是否能学,思考以及跟课程班级学生讨论后,决定将课程更名。《中国建造数智转型》将更名为《大国建造》,面向全校所有学生开设,希望大家能积极参加!

结语:
在本次采访中,黄莉老师亲切温柔。与我们共同探讨了很多问题,建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我们的中国文化相联系。建造的技术在历史长河中流转,有些隐入历史云烟,有些跨越长河与数智结合历久弥新。相信通过本次采访,能让同学们对通识课有更深的认识,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引发同学们的深入思考,对未来的学习生活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