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
 
 首页  中心简介  通知公告  新闻剪影  通识课程  通识讲堂  通识活动  制度建设 
 
 
部门新闻
· 关于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尔...
· 《管理思想史》精品通识课团...
· 关于开展第六批通识教育课程...
· 关于实施2024年通识课程“引...
· 社团招新|学生心雅通识学会...
· 关于开设2024级通识必修课《...
· 2024-2025(1)学期“尔雅”...
· 关于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尔...
· 关于公布“衡芷杯”第四届校...
· 短学期通识选修课程名单公布
 
  通识课程
当前位置: 首页>>通识课程>>人文素养与审美艺术>>正文
 

“时光知味,岁月沉香”——采访”沟通与写作”吴智斌老师

2022年05月24日 10:29  点击:[]

“时光知味,岁月沉香”——采访沟通与写作吴智斌老师

你真的会沟通吗?

你知道文书写作的重要性吗?

沟通与写作,几乎每个人每一天都会和这两件事情打交道,出门购物、和上下级打交道、和家人相处、和朋友或恋人相处、微信聊天、找工作投简历等等,因此,学会沟通与写作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人生的必修课。本次通识采访,我们采访了沟通与写作课的负责人吴智斌老师,为我们分享她关于沟通与写作的“那些事”。

课程简介

《沟通与写作》是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通识核心课程,属于公共教学模块。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主要通过意在实现双向良性沟通的应用写作和演讲、辩论、求职面试等口语交际教学及训练,使学生获得较强的沟通、说、写能力;通过言语交际和应用写作教学与训练,使提高学生应用写作能力,并在了解应用文体的性质特点基础上,掌握基本格式和写作要求,能熟练地根据实际场景的需要进行本课程所涉常用文体的写作。课程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使学生在掌握日常交际规律基础上,能运用得体的语言及恰当的表达技巧进行沟通与交际。

教师简介

吴智斌(1972-),湖南省涟源市人,教授,硕士导师,2009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获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2015.8-2016.9赴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UNC)访学。主要从事现当代小说评论、都市文化与都市文学研究。讲授本科生《中国现代文学史》《港台文学专题》《沟通与写作》等课程和研究生《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课程,指导学生获得省挑战杯竞赛三等奖1项、省新苗人才计划3项。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人文杂志》《理论与创作》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完成省社科课题、博士创新课题、省教改课题等9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教育部重点基地重大项目等4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连续11年获教师业绩考核A等,先后获校优秀教师、第二届“教坛新秀”、“青年骨干教师”、“三育人”先进个人、第二届“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师德先进个人”、省“先进党务工作者”等称号。

Q1:您觉得沟通与写作这门课在整个大学课程中的定位是什么?

A1沟通与写作是相当能够体现通识能力的一门课程,它的知识、能力与思维训练,在我个人看来,甚至要超过某些专业课的重要性。它是一种直接可以应对将来的工作与生活的能力,甚至都不需要做太多的转化,比如说,沟通意识与沟通技巧、演讲稿的写作与演讲能力、面试技巧、应用写作的能力等。所以,我个人认为它非常重要。在大学学习中,如果缺了这一课程所涉及内容的教学,是一种永久性缺失,学生将来需要自己去学习来补上,甚至要通过在将来的工作中碰壁之后去重新学习。我们坚持开设这一门课,是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体现,是在为我们学生的能力培养做加法。

 

Q2:请问您觉得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锻炼沟通与写作能力呢?

A2 首先,树立意识。希望大家有一种培养自己沟通与写作能力的自觉意识。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意识到这项能力的重要性,它是伴随一生的;其次,实施行为。在有这个意识之后,还要勇敢地付诸实践,不要害怕犯错,通过一次一次的纠错,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再者,讲究效果。要从每一次的尝试中吸取经验,不断总结,才能有效果。

 

Q3:请问您觉得沟通与写作这门课后续会在学生身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A3从我们学校目前的课程安排和选课情况来看,这是一门非常典型的春天播种、秋天收获的课程。选课学生大多是大一下的学生,大家都还没有太多的关于这方面的经验和意识。所以我们也很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这门课,真正地学习到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有帮助。

而我个人认为这门课本身,首先是一种思维训练,其次有应用功能,还有就是技巧培训。

另外,我还非常高兴地看到,这个课有治疗功能。比如在沟通与演讲的实践活动中,有学生回忆起被精神暴力的痛苦经历,或有的同学出于自我保护而加入群体对某个同学形成精神压力的反思,在课堂上释放出了好几年压在心理的压力;分组合作,有培养到学生的社交能力......这些都是同学们愿意去释放自我的一面,同时也能感受到同学们是很用心地对待这门课。

 

Q4:请问老师沟通与写作在上课过程中能感受到同学们在哪些方面的不足,您又是如何帮助学生改善这些不足的呢?

A4学生在实践知识与应用能力方面的欠缺比较普遍。

比如说,在演讲这一专题中,有学生有畏难情绪,甚至认为是一件很“社死”的事情,我们会想办法帮他们克服,有不少学生是生平第一次正式演讲,有的学生在演讲中一直说自己很紧张很害怕,可我和学生会一起鼓励他,其实这并没有什么。举个例子,在“简历与面试”这一个专题中,学生大多数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实践能力不足,并且是存在一定焦虑情绪的,那我们在教学中,会教学生如何运用在整个大学阶段的暑期调研实践、社会实践、项目实践、竞赛实践、社团经验、专业实习等活动去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并通过在简历中的适当表述与编排,变成自己的实践经历,让自己有底气去面对以后的面试。

 

Q5:老师您在教授这门课时有没有发生过最让您感到这门课有意义的事件或者时刻呢?

A5:当然有。学生觉得学会了东西的时候,比如上周五下午的课堂演讲,15位同学几乎都非常精彩,甚至可以说让大家忘记了对演讲技巧进行简单评判,已经变成一种思想的盛宴了,听完之后,我和同学们都非常激动。

另外,被学生在最艰难的时候想起,成为她最想倾诉的对象的时候;在学生取得了成绩的时候,成为她分享的对象;在被学生认可,觉得很开心能够上我的课的时候,其实会很有成就感,很感动,感觉自己的课能够带给学生这样大的力量,也会激励我们更好地去对待这门课,把这门课办得更好。

 

Q6:您认为像沟通与写作这种偏应用类而不是知识类的课程能否通过期末的闭卷考试来客观地评定呢?

A6:这个问题非常本质地把握到了这门课程的应用型特点。这门课的评分标准你们应该注意到了,它是平时(含平时、作业、实践及期中考试等)占60%,期末考试占40%的比例。也就是说,这门课非常注重平时学习与应用,实训贯穿了整个学期的学习,具体有沟通案例分析、沟通场景现场研讨评判、即兴演讲、演讲稿写作、演讲实践、面试模拟、无领导小组面试、调研报告选题汇报,调查方案制定、调研实践、调研报告现场汇报、计划方案制定、新闻稿写作、公务沟通场景等;当然,因为教学时间有限,且不宜过多地占用学生们的专业课学习时间,所以这些实践形式很难在一轮课中全部实践,但以我个人的课程以为例,一个学期的教学中,这些实训与实践至少在7次以上。也就是说,这样的应用性,在平时,有高强度与密度的体现,这是这门课特别强调的实践性,在平时有充分的体现与应用。

期末考试我们选择闭卷考试的形式,是经过了充分的论证与考虑。我们期末考试的重心在于应用写作与公务写作两个大的知识模块,文种写作、公文格式、语言使用、结构布局等等能力,当然重平时的学习与积累,但它也常常体现在即时性的写作中,这不仅跟毕业就业时考公考研的闭卷形式和时间规定相契合,而且这种短时间内应急性的运用场景,跟将来工作实情也是相通的。另外,我们也认为通过闭卷考试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系统地复习知识,形成一种体系性和严谨性学习,对于强化有些规定性的知识点是非常有用的,比如说公文的格式,一些文种如批转性通知、转发性通知、批复等有固定写法要求的知识,需要有强化性的识记、理解与应用。我上课也经常跟学生强调,应用写作中的诸多内容,并非是逻辑推断的结果,而是约定俗成的结果,它需要记忆、强化来加强理解。这是我们选择闭卷考试的原因。

 

最后

采访童鞋有话说:

在通过和吴老师的短暂的交流之后很触动的一点是吴老师对于这门课程的态度。她对于这门课程的重视,是真心实意地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这门课提升自己,哪怕只是有了一个意识也是很好的。相较于分数,提升自己,改变自己,真真正正地学习到了东西,才是每一个大学生应该追求和努力的目标。

时光知味,岁月沉香,苍茫深处尚可等春而来,韶华之下又岂可得过且过?

文案|陈子璇

 

上一条:学校在第三届“卿云杯”全国通识课程论文大赛中获优胜奖 下一条:吾爱有兮——采访戏剧鉴赏毋丹老师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浙江财经大学  通识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