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8日,第五届中国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年会在武汉大学开幕,来自全国120多所高校的400多位代表相聚珞珈山,共同探讨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多样性途径及未来发展。我校法学院田东奎教授、公管学院叶伟巍教授和通识教育中心夏晖老师等5位师生参加了会议。

通识教育联盟简介
大学通识教育联盟是中国高校自愿成立的非官方、非营利性的组织,旨在推动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增进高校在通识教育领域的相互交流、协作与支持。
据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副秘书长、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强世功介绍:2015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四校共同发起成立了“大学通识教育联盟”,称之为“四校联盟”。2016年,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重庆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六所高校加入联盟:“四校联盟”发展为“十校联盟”。
通识教育联盟已分别在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举办过4届年会,探讨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大学培养制度”、“通识教育与‘双一流’建设”以及“本科教育与通专结合”等问题。联盟成立6年来,推动了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的积极发展,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高校通识教育发展的道路,初步建构起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大学培养制度。本届年会,有43所高校提交了加入申请,最后确定8所高校成为联盟新加入成员。至此,通识教育联盟已经有60所高校加入。

与会教师合影
开幕式与武大主题报告
本届年会的主题是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多样化探索,武汉大学校党委书记韩进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大会发言阶段,武汉大学副校长周叶中教授、清华大学新雅书院院长、联盟秘书长甘阳教授、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曾勇教授、北京大学元培学院院长李猛教授,复旦大学任军锋教授等分别向大会做了不同主题发言。
分会场研讨
8日下午,四个分会场分别就人文社科类通识课、自然科学类通识课、艺术审美类通识课的多样性探索,以及通识文化与通识管理的多样性探索等主题展开研讨和对话:如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中心主任梅赐琪《主题式、小班制、全过程深度浸润——清华写作》、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卞江《化学与社会:文明对话》、武汉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江柏安《开启艺术智慧与品位人生》和浙江工商大学教务处处长厉小军《数智化时代地方高校通识教育思考与实践》等。

第一分会场:人文社科类通识课程的多样性探索
课堂观摩
9日上午,武汉大学开放16个通识课堂,包括基础通识课(两大导引)的大班授课和小班研讨,还有人文、社科、自然、审美四大模块核心通识课的课堂讲授,以供参加年会的代表观摩。如苏德超教授的《人文社科经典导引》小班研讨教室挤满了观课的与会代表,2020级数学与统计学院的同学讨论柏拉图《斐多篇》,不仅同学之间互动,还与观课老师互动,气氛热烈,掌声不断。两大导引课程一直运行1:1的大班授课与小班研讨,其多样性分别表现为大班授课老师课堂风格的多样化和小班研讨形式的多样化,后者如学术会议、学术辩论、艺术表演、校外体验等等。

武汉大学苏德超老师小班研讨现场
博雅沙龙
课堂展示后进行博雅沙龙,探讨通识教育未来发展。博雅沙龙主持人为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主任任军锋老师,与谈人为哈尔滨工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工作组组长刘耳老师,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周先荣老师,武汉华夏理工学院校长郭彪老师,宁波诺丁汉大学大学中国文化课教研室肖楚楚老师,中国传媒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李肖兵老师。本次沙龙以问答形式开展,以求“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现场氛围融洽,讨论热烈,众多与会老师积极分享自己在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上的经验及教训,与不同学科的老师进行交流。

沙龙最后,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主任任军锋老师赞扬了每位投身于通识教育的老师的努力,并认为对通识教育的努力具有一种英雄主义的色彩,对通识教育的努力也可能会改变学生的一生。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文学院教授李建中说,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未来发展,借用老子《道德经》的话语方式来表述,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是价值观,是课程思政、立德树人;“二”是方法论,是博通与兼和,所兼和的二元包括“人”与“才”、“通”与“专”、“知”与“行”以及“人文”与“自然”等等;“三”是通识教育的多样性,而“三生万物”则是由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价值观、方法论和多样性所滋生出的蓬勃生机、灿烂前景。
我校自2017年加入大学通识教育联盟以来,积极开展与联盟高校的交流以及在优质资源共享、学生校际交流、教师互访学习、通识教育教学研究等方面的合作,有效推进了学校通识教育改革的进程。